浅谈大学生心理疾病的防治
特定人群心理研究 2020-01-03 08:28
就业制度的引进,在给学校带来新的发展活力的同时,又 使大学生面临着许多不易承受的压力,使大学校园心理疾病 日趋复杂和不断升温。有资料显示,舳年代中期,我国大学生 息各种心理疾病的比例是23.5%,90年代上升到25%,近年来 已达到30.%,心理疾病成为和谐校园建设的宿敌。
一、校园心理疾病的特点及其成因
心理疾病,是指入的生理病理之外,存在于人的精神、意 识、情绪之中,并通过人的肢体器官折射出来的非理性精神障 碍。综合大学校园心理疾病现状可见有如下特点:’
一是广泛性。心理疾病在大学生中广泛存在,且在不同年 级有不同的表现。例如,一年级学生因不适应大学学习生活环 境,易患焦虑症;二三年级学生因学科知识难度大,易患抑郁 症;四年级学生求职不理想、考研失败。并存焦虑症和恐惧症 等等。校园常见的心理疾病,几乎在每届学生身上都有不同程 度的表现和延续。
二是综合性。‘在校大学生属于青春中期,这一时期生理已 经成熟,但心理正趋于成熟过程,生理和心理尚有明显差别。 因个性特质还没有完全定型,不同个体对不同事物的认识也 呈现出极大差别。如,一个贫困生在患神经衰弱症的同时,更 容易患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等多种心理疾病。
三是防治的复杂性。学校对学生心理疾病的忽视和学生 对心理疾病治疗的回避,是心理疾病“防治难”的两个主要因 素。反映在学生身上,影响其身心的正常发育、学业的顺利完 成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等,如不能及时治疗,就会给今后 的人生发展造成威胁。反映在校园则会直接影响学校的教学 秩序、人才培养的质量、就业率等。
就大学生校园心理疾病而言,其原因有以下方面:
一是就业压力。就业难是引发大学毕业生心理疾病的首 要因素。在我国能上大学者只是同龄青年中的一部分,上大学 是为谋求一份比较理想的职业。但人才市场上激烈的就业竞 争,使相当数量的毕业生不能如愿找到工作,焦虑症、恐惧症 等心理疾病由此发生。
二是经济压力。交费上学理所当然,但高额的学费及生活 费使相当数量的家庭难以承受。特别是农村学生。国家和学校 的助学金额度虽然不断增大,但只能缓解暂时的困难。因此, 心理疾病在贫困大学生身上呈综合性表现。
三是人际关系及自我认知障碍。有资料显示,在校大学生 人际关系障碍问题比例高达27.3%。例如,城市和农村学生的 关系、男女生的关系、富有家庭与家境贫困学生的关系等等, 这些复杂多样的关系,容易使部分学生患上焦虑症。如不引起 注意,极易使他们由对高校生活最初的兴奋喜悦转成厌弃。有 的甚至为了追求时尚虚荣走上犯罪道路。
二、在实践中争取心理疾病防治的主动权
‘ 有计划地进行预防和治疗,是阻止心理疾病上升的客观 要求。提高校园心理疾病防治的主动权,应从三个方面人手:
(一)强化实践在心理疾病防治中的作用 ÷. , 强化实践在心理疾病防治中的作用,有三个原因:第一,实践是争取心理疾病防 治主动权的前提条件。心 理疾病产生的根源是复 杂的,只有运用普遍联系 的观点综合分析病因,通 过普遍教育与个别辅导 相结合进行治疗。第二, 实践是防治心理疾病的 重要途径。心理疾病是客 观的,但其表现的方式是 主观的。一般情况下,人 们容易把握心理疾病的 感觉、知觉、表象等感性 的特点,但却难以掌握心 理疾病的规律性,这就需 要我们在实践中运用心 理学知识因人施治。第 三,实践是检验心理疾病 防治效果的唯一标准。心 理疾病将伴随学校的发 展继续存在下去,对此应 建立心理疾病防治评价 体系,以取得心理疾病防 治的主动权。
(二)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提高综合防治能力 一是学校管理层要提高主动防治的意识,如主动把“就业 难”问题作为大学生走向社会前的一门主课,引导其树立正确 的就业观。二是加强心理咨询队伍建设,保证相应经费的投 入,努力营造温馨和谐的人文诊疗环境。同时还要强化教师队 伍特别是班主任、政工干部心理学知识的培训,发挥他们在学 生心理疾病防治中的主力军作用。三是注意解决“特殊心理疾 病”,体现因人施教、因病施治的个体化特点。
(三)防止把心理疾病的防治与思想问题混为一谈‘ 在心理疾病的防治中,特别要注意不要把心理疾病与思 想问题混为一谈d思想问题,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具体的人 和事不能正确认识时产生的,它对人们行为的影响是短期的; 而心理疾病病因不仅有客观存在的诸如贫困、就业等外在因 素,还有心理遗传和行为遗传等内在因素,如不加区分势必影 响心理疾病防治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