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疾病患者陪护人员的心理状态和护理效果分
特定人群心理研究 2020-01-17 08:46
精神疾病严重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陪护人员对患者的治疗结果 影响深远,而陪护人员同时又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因此他们容易 出现焦虑、抑郁等问题,对其自身和患者康复都将产生不良影响 [1]。 因此,本研究分析了 2016 年 6 月 ~2017 年 6 月 62 例在我院住院治疗 的精神疾病患者陪护人员,并且对比分析护理干预前后患者陪护人员 得分的变化,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16 年 6 月 ~2017 年 6 月 62 例在我院住院治疗的精神疾病患 者陪护人员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制调查问卷收集一般信息,例如:性别、 年龄、文化程度、与患者关系等。所有研究对象均对患者负有照顾的 责任,且均已经照顾患者超过两年,对该研究知情同意并且配合本研究。
1.2 心理特征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 (SAS)、抑郁自评量表 (SDS) 对患者陪护人员心 理状态进行评估。SAS 评分 >50 分者认为存在焦虑心理,SDS 评分 >53 分者认为存在抑郁心理,SDS、SAS 评分越高,表示程度越严重 [2-3]。
1.3 护理方法 采取心理护理与陪护人员及时进行深入沟通和交流,对其进行精 神病方面知识的讲解,重塑对于患者治疗康复或缓解的信心 [4],告知 住院应注意事项,争取陪护人员的理解和配合。对于患者用药情况以 及病情都及时告知陪护人员,促使其监督患者用药,教导患者重新回 归社会的方法。
1.4 统计学分。 采用 SPSS22.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采用 t 检验比较护 理前后效果的差异,以 P=0.05 为有统计学意义的界值。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共 62 例患者陪护人员,其中男性陪护人员 24(38.71%) 人,女性陪 护人员 38(61.29%) 例;年龄 32 岁 ~63 岁,平均年龄 (48.64±10.56) 岁; 照顾患者时间 2 年 ~24 年,平均时间 (9.41±3.08) 年;与患者关系为配 偶 者 18(29.03%) 人、 父 / 母 25(40.32%) 人、 子 / 女 11(17.74%) 例、 兄 弟 / 姐妹 8(12.90%) 人;文化程度包括大专及以上 6(9.68%) 人、高中 / 初中 34(54.84%) 人、小学及以下 22(35.48%) 人。
2.2 护理干预前后患者陪护人员心理状态比较 护理干预前 SAS 评分、SDS 评分分别为 62.28±8.02、62.18±7.68, 护理干预后 SAS 评分、SDS 评分分别为 51.12±4.96、52.18±6.02,采 取护理干预后得分均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3 讨论
本研究中 62 例精神疾病患者陪护人员经过 SAS、SDS 评估后得分 均超过临界值,这一结果提示精神疾病患者陪护人员中出现心理问题的现象比较普遍,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同时也应该对患者的陪护人员进行 适当的心理干预。本研究中,患者陪护人员经过心理疏导和健康教育等 护理干预措施后,整体的 SAS 评分由干预前的 (62.28±8.02) 分下降至 (51.12±4.96) 分,SDS 评分由干预前的 (62.18±7.68) 分下降至 (52.18±6.02) 分。这一结果提示心理疏导和健康教育等护理干预措施有助于改善精神 疾病患者陪护人员的心理状态。
精神疾病患者陪护人员产生的心理问题除了对其自身有重要影响 甚至需要治疗外,还可能影响患者今后的康复治疗 [5]。护理人员存在 焦虑或者抑郁等心理问题可能是因为缺乏精神疾病方面的了解及患者 治愈的信心,长时间的陪护导致影响正常生活,因而容易长期出现不 良的情绪 [6]。针对这一情况应对患者的陪护人员及时进行心理疏导, 多与其沟通,定时健康教育等。
本研究结果表明精神疾病患者的陪护人员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 题,但经过心理疏导和健康教育后均可改善。建议今后对患者治疗的同 时对其陪护人员也进行适当的心理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