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研究
特定人群心理研究
车祸伤患儿家属焦虑状况分析及心理干预对策
特定人群心理研究 2020-04-10 08:53
       车祸伤是突然发生的,患儿一瞬间遭受了严重的身心创伤。作为患儿的家属,亦很难承受 孩子受重创所引起的巨大心理压力,极易产生焦虑等一系列的负面情绪。当出现不良情绪时, 若不及时疏导,不仅会对患儿及家属的身心健康造成影响,同时也会形成护患关系紧张的局面, 不利于开展工作。因此我们对小儿普外科 2010~2014 年收治的 60 例车祸伤患儿家属进行了焦 虑情绪的心理测试与调查,同时制定与实施了相应的心理干预措施,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小儿普外科 2010~2014 年收治的 60 例车祸伤患儿家属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家属 随机分成 A 组与 B 组,每组 30 例。其中 A 组男 13 例,女 17 例,年龄 20~53 岁,平均(27.5 ±1.2)岁;与患儿的关系:父亲 11 例,母亲 15 例,祖父母 3 例,其他 1 例。B 组男 18 例,女 12 例,年龄 21~57 岁,平均(29.3±3.0)岁;与患儿的关系:父亲 15 例,母亲 10 例,外祖 父母 3 例,祖父母 2 例。两组家属在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与患儿的关系等情况的差 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调查方法 采用 Zung 编制的焦虑自测量表(SAS)对我院小儿普外科 2010~2014 年收治的 60 例车祸 伤患儿家属在入院后 1、3d 及出院时分别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 A 组 30 份,B 组 30 份,收 回有效问卷 60 份,有效率 100%。
        1.3 心理干预对策 对于 A 组患儿家属,给予常规的护理;对于 B 组家属,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针对不同时 期家属的心理状态,实施心理干预对策。
        1.3.1 入院心理应激期:家属的情绪是焦虑、烦躁的,并且十分关注患儿的病情,护理人员的 一言一行都会对其造成影响,此期稳定家属的情绪是关键。①由我科健康教育及心理咨询师负责与 患儿家属进行沟通。健康教育及心理咨询师是由我院护理部统一进行心理学课程培训,通过理论及 临床沟通技巧的考核,持证上岗的高年资护士,具有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及具备良好的护患沟通技 巧。其主要的工作职责是给予患儿及患儿家属以人文关怀,对他们进行全方位的心理调适。入院后 健康教育及心理咨询师态度热情和蔼,首先帮助家属办理入院相关事宜,及时专业的评估患儿的状 态,积极组织护士配合医生进行救治。在抢救与治疗的过程中,简明扼要的讲解抢救与治疗护理措 施的必要性,安抚家属的不良情绪,使其及时了解患儿的病情,并且能冷静的配合我们抢救过程。②告知费用使用情况,护士及时告知家属治疗所需要承担的费用,如遇到家属经济有困难的情况, 尽早通知医生,尽量降低医疗费用,从一定程度上缓解家属的压力。
      1.3.2 病情接受期:患儿病情稍平稳后,家属情绪略稳定。利用语言及非语言沟通技巧,建立 与家属的信任关系。①语言沟通方面:以尊重、富有同情心的态度,由责任护士家属介绍病房环境, 主治医生、责任护士及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透过细致的询问与沟通,对于家属的心理状况有更进 一步的了解与评估,对于家属提出的问题,要耐心的解释。针对各名患儿的不同情况,制定个性化 的健康教育方案。及时向家属解释患儿目前的状况、治疗方案,并详细说明护理措施、活动、饮食、 卧位等注意事项,使家属明确各项护理措施的意义,排除他们的疑虑。②非语言沟通方面:通过恰 当的仪表气质、面部表情、适当的触摸、合宜的体态、类语言等非语言交流形式,鼓励家属倾诉、 哭泣、将心中的不良情绪发泄出来,对家属的心理起到积极的暗示作用。
       1.3.3 平稳康复期:患儿进入康复期,家属心态较平和,但对于康复知识缺乏,求知欲望 强烈。责任护士协同康复专科护士,对家属进行外伤康复期相关专业知识及技能的讲解。做好 出院指导,讲明愈后注意事项。
       1.4 评价方法 采用 Zung 编制的焦虑自测量表(SAS)进行评价,以中国常模(29.78± 0.51)为标准。分数≤49 分为正常,50~59 分为轻度焦虑,60~69 分为中度焦虑,≥70 分为 重度焦虑。
        1.5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用 SPSS13.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     
            2 结果
        根据家属填写的焦虑自评量表得出分数,我们进行整合分析,AB 两组间比较, B 组家属得分明显优于 A 组家属(P<0.05)。详见表 1。
        表 1 A B 两组家属焦虑自测量表得分对比情况
      组别 例数      入院1d            入院         3d 出院时
       A 组 30 例 55.4±4.132 51.8±3.665 48.5±1.245
       B 组 30 例 54.9±4.342 41.5±3.218* 39.2±2.116*
       A 组家属相比,*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心理干预是指在心理问题基础上,采用一系列适合的心理治疗方法对其问题及行为进行矫正与 治疗,也包括运用心理学方法维护正常人心理健康的一系列干预活动,心理干预对促进健康、提高 免疫力及心理健康水平、提高行为效率等各方面都有积极作用。对于家长来说,孩子突患重病是一 个较为强烈的刺激,经此刺激后家属会产生一系列应激反应,其中主要的心理反应是焦虑、恐惧与 抑郁。Herth 认为患者所得社会支持越多,其希望水平越高。根据 Roborts 的研究,影响患者希望的 因素有二,一是影响患者的心理因素,如疾病和对压力的应对能力等;二是患者所感知的外部因素, 即社会支持。家属的身心健康是为患儿提供支持的前提,所以早期给予家属心理干预是必要的。对 于家属而言,心理干预能有效疏导不良情绪,帮助其正确面对问题,鼓起重新面对困难的勇气;对 于患儿而言,经过心理干预后的家属,减缓应激反应对机体的刺激,使其处于平和、稳定的状态, 为患儿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持,使其积极配合治疗护理工作;对于医院而言,心理干预有利于拉近 护患之间的距离,营造良好的护患关系,提高护理服务水平与患儿家属的住院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