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校新生中运用心理测评的建议
特定人群心理研究 2020-05-14 08:34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重视,各高校通过多 种渠道来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健 康教育工作。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测试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 作的始端,它对于了解和把握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特点十 分重要。
一、心理测评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意义
1、心理测评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自我。 在大学阶段,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在这个时期,培养健全的 自我意识是增进心理健康的重要方面和前提基础,也是塑造大学 生健全人格、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认识自己既包括个体对 自身各种状况的了解,也包括对自身各方面的评估。自我又包括 对生理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三方面的认知。而一个人的认 知能力受他的天赋、所处环境、所受教育和经历等诸因素的影响, 难免会出现失真甚至错误的时候。而各种心理测验通常具有较好 的信度和效度,所以能通过心理测验辅助了解学生的能力、气质、 性格、兴趣等心理自我。从而更准确分析自我,积极悦纳自我, 有效地控制自我。
2、心理测评可以结合心理状态观察,为每个学生建立心理 档案。 心理档案的建立是心理问题预警与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组成 部分,在危机前主动预防、危机中及时干预和危机后跟进咨询的 工作程序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科学的心理测评可以筛选出学生心 理存在高危状况的学生群体和需要我们随时关注的警戒群体。针 对高危群体,进一步的心理咨询和诊断,相关老师的高度关注和 学生群体的帮助工作需要展开。对于警戒群体,密切关注该群体 的心理动态,以便开展针对性地心理指导是学生工作者需要做的 工作。
3、为教师教学提供参考依据 有研究表明:教师对学生的智力状况、个性特征、能力倾向 等心理特征的充分了解更有利于教育和教学。心理测验可应用于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科教学,通过对测验结果的分析,可以 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帮助有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正确应对学习 和生活中遇到的困惑,改变不良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增强学生的 适应能力。心理测验作为教师了解学生的手段之一,通过测验教 师可以了解学生的能力水平、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学习动机以 及经过教育和训练后对知识和技能掌握的程度等各种情况,这可 以为教师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水平进行合理的课堂设计提 供有用信息,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 4、是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途径 从心理健康教育角度来看,心理普测为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提 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通过心理普测,可以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 宣传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提高心理保健的能力, 并且科学合理地规划大学生活。
二、相关建议
1、心理测试工具的筛选要科学 我们认为,目前普测面临的一大难题是,是普测究竟要筛选 出哪类学生。从心理问题引发的后果来看,众多高校关注的是学 生的伤人及自伤倾向。精神疾病自杀占全部自杀者的 30%-40%, 其中包括那些未被发现的轻性或阈下精神疾病患者。因抑郁症自 杀者占全部精神疾病自杀的 25%,在自杀危险因索的研究中,一 项全国性病例对照的心理解剖研究发现,抑郁程度重是导致自杀 的最重要的预测变量,自杀组患有抑郁症的比例高达 40%,且与 自杀有量效关系。所以选择可以筛选精神疾病和抑郁症的量表有 一定意义。
2、施测者应具有一定的知识技能 施测者应该接受过使用心理测评的训练,熟悉测评内容、测 评程序,能解答学生在测评中的疑问。要尊重、理解学生,要热情、 真诚、耐心地对待学生,并且合理运用指导语,打消学生的顾虑, 让学生处于良好的受测状态。
3、测评的反馈要科学合理 对于新生心理测评的结果,学校应结合面询的情况给予反馈。 学生在作答的过程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可能使得测评结果偏离 真实状况,对于测评中出现的可能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如果 能结合面询,则更能了解到真实的状况。而面询的咨询师也应该 有心理学相关知识,且接受过面询的培训,以保证面询工作的规 范和有效性。针对访谈的结果,学校应再结合实际给予学生一定 反馈。反馈的时候,不能仅仅停留于分数的解释和报告,最好能 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将测验结果和心理健康教育 结合起来。让学生从测试中得到积极力量,促进学生生长;给予 辅导员老师反馈,让他们了解可能有心理问题学生的症状,以及 产生的原因和可以帮助到学生的工作建议。
4、以心理测试为契机普及心理健康教育 现在大学新生对心理测试很感兴趣。心理普测及其反馈尽管 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有待解决,但从心理健康教育角度来看,却提 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通过心理普测,可以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 宣传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提高心理保健的能力, 并且科学合理地规划大学生活。同时,邀请有关心理方面的专家 根据测试结果举办系统的专题讲座对学生进行环境适应、人际交 往、情绪管理、挫折承受、学习等方面的心理辅导,使学生能够 接受比较专业和系统的心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