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运动与大学生心理健康
特定人群心理研究 2020-05-15 11:28
当今时代是一个知识密集、信息爆炸的时代,机遇与 挑战并存,机会与风险同在,选择中的迷茫、顺境与逆境 的更替将时常伴随着我们。对于即将跨入社会的大学生来 说,是否具有良好、稳定的心理素质至关重要。高等教育 的目的是培养身心健康、一专多能、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髙等院校的毕业生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只有这样才能 参与并适应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实践 活动,才能在社会中立足并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才 能顺应迅速发展的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要求。
1大学生心理状况及发展特征
大学生正处在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的心理发展 尚未成熟,缺少社会生活的磨练,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因 此,在处理学习、社交、恋爱、友谊以及个人与社会的关 系等人生复杂问题时,缺乏综合权衡能力,不能理智地驾 驭感情,常常引起心理矛盾的激烈冲突,造成心理发展过 程中的失调和不平衡,产生各种心理障碍,甚至精神疾病。 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资料显示,当今世界,每时每刻都有 1/3左右的人有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在青年人死亡 原因中,自杀位于前3位,而在20 - 30岁之间则居第1 位。在自杀的青年人中,大学生高于一般社会青年,重点 大学高于一般大学,研究生高于本科生。我国有关报告提 供的资料也表明,80年代中期,我国大学生中有23%的 人存在心理障碍,90年代为25%,近年来已达到30%, 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人数正以10%的速度递增。据统计,高 校休学、退学的学生中有50%的人患有心理疾病。由此可 见,在当代大学生中,心理疾病正在蔓延,其增长速度之 快,负面影响之大,已引起各高校的高度重视。
我国普通高校的大学生年龄一般在17-22岁左右,处 于青春期的中后期。在就读大学的过程中,由于接触事物 的范围更加广泛,他们的观察能力也因个体感觉、知觉的 发展和注意力的集中而逐步提高,记忆力、敏捷性、持久 性、精确性等品质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在思维方面,大 学生们从以往的经验型思维向理论型思维过渡,而且越来 越具有广度和深度,独立性增强,并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和 批判性,但其阅历有限,缺乏社会实践能力和全面观察分 析问题的能力。生理机能逐步趋于成熟,而个体心理的发 展却存在滞后现象,与成人有较大差距。在自我定位上, 大学生作为一个承载社会、家庭高期望值的群体,自我定 位较高,成才的愿望非常强烈,但其心理却未成熟;对情 绪、情感有一定的自我调节和克制能力,但还存在不稳定、 易激动的特征;大学生有自我设计、自我完善的强烈愿望, 但常有许多脱离实际的想法。同时,由于知识的积累、各 种才能的增长和社会地位的提髙,大学生常常觉得自己是 青年一代的佼佼者,因而产生自满情绪。
2大学生非健康心理产生的原因
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表明,人与社会环境必 须保持一定的顺应状态,人的素质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 满足社会的需要。如果不能与社会保持和谐,人就不可能 顺利发展.甚至产生种种困惑、矛盾,从而引发心理疾病。
在现代社会,人们时时刻刻承受着来自外界的大量刺 激。社会紧张性刺激因素增多,意味着对个体的压力加大。 社会变革使大学生面临的挑战更多,心理上所承受的负担 也更重,有来自社会的、家庭的,也有来自大学生本身的。 加之现在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家长照料多而人际交往 少,缺乏社会经验和承受压力的能力,因此容易产生心理 障碍。
3体育运动对心理素质的促进及调节作用
体育作为一门学科,有其特殊性及学科特点,它在改 善心理素质和完善人格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独特 功效U体育运动项目、形式多种多样,有各自不同的心理 调节作用和心理素质培养价值。对于参与运动者来说,运 动不但可以提高生理机能,同时还会对意志品质、道德修 养产生积极影响,对注意力、观察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等心理品质的提高能起到其他形式难以替代的作 用.通过体育运动调节心理结构,保持最佳心理状态,是 避免产生心理障碍与疾病的有效途径。
现在的高校教育面对的绝大数为独生子女家庭走出来 的学生,生活条件较为优越,个性突岀,对挫折和失败没 有体会。尤其在青少年时期,由于心理发育不成熟,对身 边的人和事不能正确认识与理解,他们常出现任性、放纵、 冷漠、妒忌、抑郁等不良品质,一旦进入社会,很难接受 不同的意见,缺乏谅解与宽容,无法正确对待成败得失。 高校教育的任务是教书育人。使学生在走出校门之前克服 自己的不足,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教育者不可推卸的 责任。我们可以利用“体育”手段,去调节他们的心理状 态,让他们通过体育运动甩掉身上孤独、怪癖等不健康心 理。
4体育教学中的心理素质教育
根据学生的心理健康评定标准,体育教学心理辅导的 目标是:克服自卑心理、提高自信心;加强学生情绪稳定 性、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发展 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培养学生坚强的 意志品质等。在体育课教学中,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4.1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在体育运动中,克服困难和障碍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 坚强的意志品质的过程。当学生学习、练习、掌握、巩固 某个较难的动作时,教师要运用言语和肢体语言对学生进 行鼓励,使其有勇气面对困难,战胜自己。
4.2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
人在生活中要适应各种各样的环境。如何提高人的适 应能力,是当今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我们在教学中 可以通过变换练习形式或场地器材等外界环境来提高学生 的适应能力。同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合理对待自己的需 要,防止情绪波动过大,使学生能正视困难,战胜困难。 4.3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体育活动的专业优势,增加交 往力度,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促进人际关系的 发展。
4.4培养能力,提高自信心
随着意志品质的增强、个性的发展、心理健康水平的 提高,学生已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并建立了初步信心。这 时,我们应积极发现学生的进步,鼓励他们表现出自己最 美好、最自信的一面。如在艺术体操课上,对动作优美但 自信心不足的学生,鼓励他们到前排带领大家练习,培养 她们的组织能力;对协调性较差的学生,鼓励他们在做动 作时通过加上自己的想象力来增加动作的优美性,从而提 高自信心。
5小结
在现今大学的课程中,体育课作为必修课已成为当代 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体育课培养大学生 的心理素质,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心理,己成为大学体育 课的主要教学目标之一。我们只有积极挖掘体育教材中的 思想因素,把思想教育渗透到体育活动中,釆取行之有效 的方法,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引导学生合理对待自己的 需要,才能使学生学会在各种挫折面前选择正确的方式去 适应。同时还应充分发挥体育活动的专业优势,增加学生 间的交往,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使学生在享受 快乐体育的同时,形成健康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