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研究
特定人群心理研究
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特定人群心理研究 2020-07-01 09:47
       教育家洛克有句名言:“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全的身体。”体育锻 炼不仅可以强筋健骨,还可以促进我们的心理健康。运动可以分泌 一种叫做内啡肽的物质,这种元素能够释放压力,让人精神愉悦,可 以让人在艰苦的工作中依然保持良好的状态。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的生活变得愈来愈便捷和安逸,出行有 车辆,沟通有网络,餐饮有外卖,无形中减少了很多徒步锻炼和动手 劳作的时间,在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也容易造成身体懒惰疏于体 育锻炼的后果。而一旦身体怠惰,带来健康问题,又会导致思维退 化、情绪不良、意志涣散等不良心理问题。所以,要想使我们变得反 应敏捷、乐观开朗、做事有恒心,体育锻炼是一剂不可或缺的良方。
      1 对不同年龄段的人,体育锻炼对其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吴春娟(2015 年)的研究表明,低强度的体育锻炼(比如走平衡 木、投掷、下棋、做操,“找朋友”体育游戏)可以促进小学生智力发 展,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跑、跳、爬、滚翻、攀登、足球)不仅可以提 高专注力发展智力,还可以缓解不良情绪,减缓心理应激变化,培养 勇敢乐观品质完善小学生的个性,而低中强度结合的体育锻炼(比 如慢跑前的热身运动)可以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改善人际关系。 盛建国等(2016 年)的研究表明,持续六个月以上的中等量的 体育锻炼使中学生达到的心理健康效应最为显著,自我效能感在体 育锻炼中的心理健康效应中起中介作用。 章巨焕(2007 年)和 王甲福(2011 年)的研究表明,经常参与体 育锻炼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水平较高,其心境状态也越积极。 王霞等(2005 年)对盐城市区有体育锻炼习惯的中老年人的心 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发现有锻炼习惯的中老年人较无锻炼习惯 者在 SCL-90 总分、强迫症状、抑郁以及反映睡眠及饮食的其它因子 分上达到显著差异。这一结果表明体育锻炼能够很好地改善中老年 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综上所述,无论是对生长发育期的中小学生、还是青春洋溢的 大学生,还是步入中年、老年的人群,体育锻炼都是不可缺少的,可 以有效提高锻炼者的心理健康水平。
    2 对脑力劳动者而言,体育锻炼对其心理健康的意义尤其重要 脑力劳动者的工作环境大多在室内,需要长时间面对电脑,久 坐低头的姿势,对身体必然有害。不仅心肺功能、血液循环受到影 响,肌肉也会因为缺乏锻炼而退化,肠胃功能也会因为缺少运动而 变弱。再加上主管思维的脑区——左半脑也会产生忧郁的情绪,脑 力劳动者的心理健康是大打折扣的。 据王淑莲等(2017 年)的研究表明,脑力劳动者由于脑力的疲 劳从而产生职业倦怠,进而导致心境不良、人际不顺、自尊缺失、热 情不足等诸多心理健康问题。 范虎才(2010 年)对咸阳市区高中教师的研究表明,经过 12 周 的有氧运动锻炼后, 高中教师不仅在体质方面得到了提高, 总体睡 眠质量得到了有效的改善,而且高中教师的躯体化、焦虑、抑郁和人 际关系都有明显的改善。 所以脑力劳动者每天抽出一个小时来从事体育锻炼,不仅不是 耽误时间,反而是磨刀不误砍柴功的明智选择。
       3 不同形式的体育锻炼分别对促进心理健康产生的不同效果 公开的激烈的竞技性体育活动,可以极大锻炼我们的应激能 力,使我们遇事冷静沉着,不会过分紧张。 参加团体合作完成的足球、篮球、排球以及接力跑、拔河等体育 活动,学习团操课程,可以使我们结识朋友,扩大交际圈,从而改变 原来孤独、怪僻的心理,变得活泼开朗起来。 处处流行的中老年广场舞不仅可以寓体育锻炼于音乐审美之 中,还可以增强中老年人的记忆力。 需要快速决策果断出击的体育活动如乒乓球、网球、羽毛球、跳 高、跳远等,可以改变我们优柔寡断的性格,久练会增强果断的、个 性。 动作缓慢持久的体育项目如太极拳、慢跑、长途步行、游泳、骑 自行车、瑜伽,能帮助我们调节神经系统、增强自我控制能力,稳定 情绪、平和心境。 需要鼓起勇气越过障碍的体育活动如游泳、滑冰、单双杠、跳 马、平衡木等,可以改变我们腼腆胆怯的心理,使我们勇敢起来。 融增肌减脂塑形于一体的健身可以帮助身体瘦弱或肥胖的人 打造良好的形体,使其变得身材健美有型,提高其身体自尊感,从而 提高自信心。 综上所述,体育锻炼对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群的心理健康均 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而不同形式的体育锻炼又会对心理健康的某个 方面有特定的促进作用。纵观那些热爱运动的人,都是活力满满阳 光开朗的,所以为了健康,为了快乐,让我们都离开电脑手机,一起 动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