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定学生群体“心理贫困”及其对策探究
特定人群心理研究 2020-09-01 09:19
在贫困生方面,我国各大高校都采取了相应策略解决其经济问 题,然而却未能注意到心理贫困对贫困大学生的影响。通常,心理 问题会影响到贫困大学生的性格,对其心理造成负面影响。同时, 这种问题又不容易被发现,进而长期被忽视。然而,若不及时解决 这些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无论是对其今后的成长还是校园环境的建 设与发展都是十分不利的。
一、特定学生群体“心理贫困”的影响因素 不同的学生其心理贫困问题也有所不同。多个事例以及相关 数据显示:奖学金、助学金以及助学贷款等多种形式是贫困大学生 获取资助的主要形式,它们有利于激励学生的斗志,树立其努力奋 斗的信心。不过,也有一些贫困大学生会因为这些资助出现心理问 题,甚至玩物丧志。笔者通过分析整理贫困生的心理活动与存在的 问题,努力找寻其中缘由并给出一定提议。
(一)社会因素 从表面来看,心理贫困问题是大学生自身的原因,其实它还有 更为深层次的原因,例如我国有待健全的资金资助系统。诚然,我 国众多贫困学生都通过资金资助系统顺利毕业,然而该系统还需要 进一步完善。
(二)学校因素 对于学生而言,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其人格培养与健全的重 要之地。我国中小学教育受以往教育模式影响,其教育形式主要为 应试教育,比较偏重于学习成就,而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关注不足。 此外,心理问题都不易被发现,因此高校在培养教育学生的过程中 并没有真正落实心理教育工作,进而不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心态与 健康的人格。
(三)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是引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一般而言,贫困 生的父母受教育程度比较低,其教育形式和教育态度都比较简单、 粗暴,进而让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形成了不健康的心理,例如焦虑、 敏感、自卑、易怒、偏执多疑等。显然,这些不健康心理不利于孩子 与他人沟通和交往,长此以往就会影响到其学习与生活。
二、特定学生群体“心理贫困”的常见类型
(一)专业及其愿望 通常,贫困生所学专业并非是自己喜欢的专业,因此满意度普 遍不高,再加上某些人在进入大学一段时间后才察觉所学专业并不 适合自己,还有些同学甚至厌恶自己的专业,进而产生厌学的情绪。 可见,现实与理想的差距让一些贫困生无法实现自己的期望,长此 以往,这种落差所带来的负面情绪就会形成心理问题。
(二)身心健康方面 进入大学后,绝大部分学生的心理都会处于一个迷茫、不知所 措的状态,只有很小一部分人属于比较积极的状态。所以,心理贫 困情况在大学生中很常见。尤其是家境困难的一些学生,基本都很 消极、悲观,性格多懦弱、自卑、孤僻或者多疑,意志力不坚定,不会 为了自己的将来而努力。例如,新生 B 是一个性格内向、懦弱且不 和群的人,他怕其他同学知道自己家境贫困,经常喜欢独处,在人群 中容易紧张、害怕同他人交流。久而久之,他逐渐对自己的未来以 及人生感到迷茫、悲观,最终丧失了对自己人生理想的追求。
(三)仇富心理与拜金主义 这类型学生多数为家庭贫困省。他们有时候会对家庭条件好 的同学的过分嫉妒,严重者的心理状态会向两个方向发展:一是产 生仇富心理,表现为玩世不恭,愤世嫉俗,遇到挫折就怨天尤人,自 暴自弃,思想和行为偏激,看待事物往往以偏概全,有时还会背离社 会道德标准,作出反社会的行为。二是崇尚拜金主义,认为金钱可 以做到任何事情,有了金钱就有了一切,有的“心理贫困生”干脆放 弃学业,向社会寻求“一夜暴富”的捷径,加上社会经验不足,在“快 速致富”中迷失了自己的方向,误入歧途,甚至葬送了自己的美好 前程。 家庭经济困难会导致困惑心理,而困惑的对象则是艰苦的生活 条件。在这种外在条件下往往会出现一种无助和无望的感觉,会导 致无心做任何事情,反应迟钝,情绪低落,不关心他人和社会,对自 己的生活表现出一种无奈,对自己的成长以及教师的要求表现出漠 然的态度,缺乏竞争意识,显得人穷志短,得过且过。
三、针对特定学生群体“心理贫困”的对策分析 如今,虽然不少贫困生都存在或轻或重的心理问题,但是极少 有学生去找老师求助。因此,高校必须根据这种情况采取一系列的 策略,努力帮助贫困生解决心理方面的问题。
第一,开展心理讲座。 心理健康讲座可向贫困生传达积极向上的心思,有助于他们认识自 身心理情况,并进行心理自助,进而改善其心理情况。
第二,开展心 理咨询活动,为学生提供帮助,安抚其心中的焦躁、不安等,对其思 想进行引导,让其改善以往观念,实现心理他助。
第三,组建心理互 助小组。对于学生而言,共同学习、生活且年龄差不多的同班人更 容易找到交流的话题,因此成立一个小组,让成员之间深入交流,彼 此帮助,这样也比较容易解决心理以及生活方面的困扰。第四,社 会实践,让贫困生参与社会上的志愿服务工作,这有利于其了解人 生意义,培养自信、乐观的态度,同时还能让他们懂得坚强与感恩。
第五,设立专门的心理帮扶基金会,定期与学生展开交流,防止其心 理情况越发严重。
第六,提高高校心理工作人员的素质。对于心理 工作人员而言,其工作需要极大的耐心与沟通技巧,这样才能打开 学生的心扉,了解他们内心需求,解决他们所遇到的问题并且向其 传达健康、正确的想法。
第七,制定心理预警机制并做好相应工作。 学校必须要求工作人员严格按照相应的规章制度做事,落实工作。 可见,对于贫困生的成长而言,心理援助是非常必要的。
总而言之,笔者建议心理扶贫要从四点开展。
第一,自信教育。 由于经济问题,贫困生活的自信心不足,这对其生活和学习都有不 好影响,所以,对学生进行自信教育是心理帮扶工作的重要任务,必 须要让学生树立积极的自信心。
第二,规划教育。目标有助于激发 学生动力,因此帮助扶贫工作要重视对学生目标规划的工作,通过 阶段性目标的形式激发其动力,感受人生的意义。
第三,能力教育。 培养贫困生的学习能力,掌握相应技能,提高其综合成绩,这对其心 理问题的改善也有一定帮助。第四,社会教育。社会是一个大熔 炉,能够很好的锻炼学生的自主性和自强,而且有利于贫困生更好 与他人沟通,克服心理问题。
四、结论
总而言之,高校想要顺利发展就必须重视学生心理问题,在进 行贫困生资助时不仅要考虑其经济问题还要重视其心理的渴求,对 其给予适当的帮助。而且,所有高校工作人员也应将做好学生帮扶 工作当作自身责任,努力解决贫困生存在的心理情况。与此同时, 高校也要采取相应的政策,以学生为基础,从心理方面和经济方面 加大力度,争取让贫困大学生能够更加健康地成长,为社会经济和 文化的发展提供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