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区域, 心理咨询是社区心理服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以社区为单位开展心理健康服务, 专业人员能够发现一些尚处于萌芽阶段的心理问题并及时提供帮助。 在社区人群中, 儿童青少年、 老年人、 特定生理期女性 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本文通过查阅近十年的研究文献, 综述以上三个重点人群常见心理问题及其心理咨询方法的最新进展, 以期为社区更好地开展心理健康服务提供参考。
1、我国社区人群常见心理问题
1. 1 儿童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及成因
焦虑和抑郁是儿童青少年时期主要的情绪问题。 与成人抑郁症不同, 儿童青少年抑郁症更多表现为以食欲增强、 睡眠过多和体质量增加为特征的 “ 不典型抑郁症”,并伴有头疼等躯体症状。国内一项流行病学调查提示, 17 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中约有3 000 万人受到情绪障碍的困扰。在联合国的一项报告中指出, 全球约20% 的青少年存在心理问题, 抑郁症所占比例最大。 美国一项研究显示, 学龄前儿 童 抑 郁 症 的 患 病 率 很 低, 约 为0. 3% , 青少年时期为 2% ~ 8% , 并且患病率有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的趋势 。搜索 中 国 期 刊 全 文 数 据 库 近 十 年(2003—2013 年) 关于儿童青少年抑郁的调查研究, 其中被调查者共 35 208 人, 来自安徽、 河南、 湖南、 江苏、 河北、 北京、 上海等地, 年龄为 8 ~ 18 岁, 共检出5 545 人有抑郁症状, 约占总人数的15. 7% 。 研究发现, 儿童青少年的抑郁水平随年龄增长而增高, 初高中生的抑郁水平明显高于小学生, 且男生多于女生, 这与上述美国一项研究调查的结论相矛盾, 后者的结论为女性多于男性。 笔者推测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与传统文化、教育理念、 生活习惯等有关。 除抑郁症之外, 儿童青少年的焦虑情绪也是困扰其健康发展的 “ 拦路虎”。 范方等对全国12 个城市1 559 名 8 ~ 16 岁少年儿童进行调查, 发现 8 ~ 12 岁的焦虑状况逐渐下降, 13 ~ 16 岁又呈上升趋势, 女孩焦虑水平较高。
儿童青少年的心理行为问题背后, 大都存在一个有问题的家庭。 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方式、 家庭暴力、 父母关系等都会影响儿童青少年焦虑抑郁的发生。 有研究显示, 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方式以放任或拒绝、 过分干涉或保护、 严厉惩罚为主, 其子女抑郁的发生率高于采用一般教育方式的其他儿童 。 国外的多项研究表明, 家庭暴力对儿童日后的情绪、行为问题有影响, 如产生焦虑、 抑郁、 情绪波动大和自卑及言语、 认知、 运动技能上的偏差等问题 。 李小彩等 研究显示, 父母离婚、 分居的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的危险性分别是父母关系融洽的 12. 30 和 7. 38 倍。父母经常吵架、 偶尔吵架的儿童抑郁发生率明显高于父母不吵架的儿童, 与父母关系紧张、 抵触的儿童抑郁发生率也高于与父母关系融洽者 。 除此之外, 家庭遗传因素也是影响儿童青少年抑郁焦虑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1. 2 女性常见心理问题及成因
以女性和心理问题为关键词, 搜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查询到的文章几乎都是针对特定时期女性的调查研究, 其中以产后和更年期数量最多。 近年来, 我国产后抑郁的发生率居高不下, 且呈现上升趋势。 这可能与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相关知识的普及有关。 许多文献研究发现, 产后抑郁症的发生原因与多种因素有关, 包括年龄、 自身性格、 文化水平以及家庭情况, 其中高龄、 受教育水平高、 性格内向、 经济收入低的产妇易发生产后抑郁 。 而周雅等 在对南京的 400 名产妇进行研究的结果却显示, 所调查者的年龄、 文化水平、 婴儿的相关情况以及家庭的经济情况等与产后抑郁无关。 这样的结果可能与所选样本的地区差异或者调查的真实性有关。 此外, 产妇若为意外妊娠、 心理准备不足; 或孕期经历了亲朋离世等重大生活事件、 有过严重的情绪波动; 或缺少丈夫的精神支持; 或对新生儿的性别存在偏见等, 都更易发生产后抑郁。
在社区女性群体中, 另一个较为常见的心理问题是更年期综合征。 近十年来, 女性更年期综合征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有个别城市甚至超出全国平均水平。 2001年全国平均水平约为 60% , 2006 年中山市女性更年期综合征患病率为 68. 5% 。董胜莲等在 2010 年对全国 22 个的2202名 45 ~ 55 岁妇女的调查结果显示,92. 09% 的被调查者都有不同程度的更年期症状。 通过已有数据可以看出, 不同城市更年期综合征的患病率虽有差异, 但总体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但也有个别地区例外, 洪莹等在 2008 年 7 月—2011 年 6 月对汕头市 2 529 例 40 ~ 65 岁妇女进行调查发现, 更年期综合征的患病率为48. 4% , 低于我国大部分地区水平。 工作压力、 婚姻状况等是女性更年期综合征的影响因素。 研究显示, 不同婚姻状态妇女的更年期综合征发病率从高到低依次为丧偶、 离异、 已婚 。
1. 3 老年人常见心理问题及成因
社区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孤独、焦虑和抑郁等消极情绪体验。 文献报道我国不同地区老年人抑郁症发病率各不相同。 张保利等 在对北京市社区老年人的调查中发现, 25. 34% 的老年人有抑郁症状。 2004 年呼和浩特市某社区老年人抑郁症发病率为 12. 23% 。 刘宏军等的研究结果显示, 2000 年北京市老年人抑郁症发病率女性 ( 17. 4% ) 高于男性 ( 9. 6% ), 农村 ( 20. 9% ) 高于城市 (7. 4% )。 张玲等在所有地区报道的我国老年人常见心理问题中, 抑郁症患病率最高, 为 22. 6% 。 由此可见, 老年人抑郁症不容忽视, 值得社会进一步关注。 综合近十年来我国城镇老年人抑郁检出率的数据资料可以看出, 1996—2010 年抑郁症发病率呈整体上升趋势, 其中在2002—2006 年有小幅回落, 2007 年以后又呈现增长的趋势。
老年人另一种常见的情绪就是焦虑, 并且焦虑经常会发展为焦虑抑郁的混合状态, 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文献数据显示, 2008—2009 年北京市社区老年人焦虑症的发病率为 22. 02% , 低于同期秦皇 岛 市 老 年 焦 虑 的 发 病 率26. 5% 。 不同地方可能因为地域文化不同而导致差异。 2010—2013 年, 绍兴市老年焦虑的发病率为 29. 56% , 且女性多于男性。 王静等在 2010 年对河北省邢台市老年焦虑发病率的研究中发现, 空巢老人更容易有焦虑情绪, 焦虑症的发病率为 34. 2% 。 杨晓东对军队离退休干部的研究发现, 焦虑症的发病率为42. 3% , 高于一般水平。 这可能与社会角色的突然转变、 自身价值无法得到体现等因素有关。
可以看出, 老年抑郁和焦虑发病率近年来呈上升趋势, 且女性多于男性。 空巢老人、 军队离退休干部抑郁焦虑发病率更高。 所以社区应该对空巢老人或者需要帮助的军队离退休老人给予更多的帮助。
2 、社区人群常用的心理咨询方法和形式
2. 1 不同取向的心理咨询方法
如今社会生活节奏快、 工作压力大、 竞争激烈, 人们常感疲惫不堪, 社区心理咨询服务正逐渐成为解决社区居民心理问题的一个便捷通道。 搜索 2004—2014 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普通人群常用心理咨询方法的文献共有 3 949 篇, 按照不同理论取向其中行为 疗 法 1 903 篇, 所 占 比 例 最 高(48. 19% ); 认知疗法次之, 1 358 篇 ( 34. 39% ); 森 田 疗 法 约 403 篇 (10. 20% ); 精神分析疗法 122 篇文献 ( 3. 09% ); 来 访 者 中 心 疗 法 64 篇 (1. 62% ); 箱庭疗法等其他方法 99 篇 (2. 51% )。有关行为疗法的文献报道以系统脱敏疗法、 厌恶疗法等最为多见。 系统脱敏疗法主要用于治疗恐怖症, 通过让患者在放松的情况下, 按照恐怖的等级层次进行脱敏。 搜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近十年间, 系统脱敏疗法治疗恐怖症 10 例, 其中 7 例为社交恐惧, 2 例为体能恐惧, 1 例为对蛇恐惧。 在姚鲲鹏等[29] 的个案分析中, 通过使用系统脱敏疗法, 成功改善了该患儿的社交恐怖症, 由最初的不敢和其他人交流到可以独自和同龄儿童交往。厌恶疗法主要用于各种依赖性疾病, 如: 酗酒、 吸烟等。 曹延福等的研究显示, 通过使用厌恶疗法治疗 53 例酒精依赖患者, 发现其对酒精的依赖程度下降并且复饮率下降, 低于非研究组。 认知疗法多用于网络成瘾、 抑郁症、 焦虑症的治疗。 近年来, 认知疗法广泛应用于高校大学生的心理辅导, 涉及的问题包括大学生就业焦虑 、 情感问题 、 极端行为 ( 如自杀等), 治疗后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此外, 认知疗法还用于老年抑郁症的治疗, 通常与药物合用。 森田疗法多被运用到强迫症和抑郁症等心理问题的治疗中。 文献中, 接受森田疗法的人群包括大学生、 产妇和中老年人, 但对于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的治疗没有文献记载。 精神分析疗法适用于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和较强的自我领悟能力者。 搜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近十年的文献, 使用精神分析疗法治疗社交恐怖症 4 例、 强迫症 2 例,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治疗 4 例。 来访者中心疗法通过设身处地地理解来访者的内心痛苦, 建立一个好的交流氛围来减少其心理痛苦。 该咨询方法在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多见, 主要解决的心理问题包括考试失败、 人际关系、 恋爱问题和大学新生的适应问题等。 除此之外, 箱庭疗法是近年来较为流行的一种心理疗法, 尤其适合有心理问题的儿童青少年, 通过游戏减轻心理压力、 转变心情、 改善心理状况, 真正实现边玩边治疗的目的, 完全符合儿童青少年爱玩好动的特性; 也有报道用沙盘游戏治疗大学生的抑郁症、 强迫症等。值得注意的是, 目前社区心理咨询中多将各种方法整合使用, 以期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2. 2 社区心理咨询的形式
社区心理咨询可以采取一对一的、 根据来访者的具体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和指导的个体咨询形式, 也可以采取团体辅导和以家庭为单位的形式。 除此之外, 社区还可以提供心理健康教育等其他形式的心理服务, 如组织专题讲座、 发放健康资料、 制作健康知识宣传栏和海报等。 研究显示, 团体心理咨询方式多见于女性更年期综合征的社区心理干预。 对于产后抑郁的预防和心理干预, 最 常 采 用 心 理 健 康 教 育 的 形式, 向孕产妇普及妊娠期的心理变化和心理卫生增进措施, 力求 “ 打有准备之仗”。 对于老年人抑郁症, 健康教育也是较为经济和简便的干预方法, 能够明显改善社区老年人的抑郁状态 。 此外, 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上, 开展结构式团体心理咨询效果更佳。
3 、我国社区常用心理咨询方法的特点
要想解决我国社区居民的心理问题, 照搬西方的心理咨询是行不通的, 必须结合我国的文化传统和社会习俗进行调整。我国社区心理咨询的特殊之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接受心理咨询人群不同
国外居民出现一般心理问题时就会求助, 而国内求助者多是已经出现了较重的心理行为问题或症状。 这主要是因为国内居民对心理咨询的认识存在偏差。 很多人认为去做心理咨询就说明自己有心理问题了, 并且觉得有心理问题是一件很见不得人的事情。2001 年的一项调查研究显示, 有 56. 91%的人前来咨询的时候并未告诉别人,16. 26% 的人是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来咨询的。 而反观国外, 人们从小接受心理教育并且认为心理咨询是一件正常的事情。 周围人不会因为对方进行过心理咨询而远离他或者对他有所偏见。 其次, 国内这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才去进行心理咨询的另一个原因是对咨询师的不信任。 研究显示南京市民在心理咨询的时候,55. 28% 的 来 访 者 表 现 出 犹 豫 不 定,32. 5% 的人担心咨询师是否会为其保密。在咨询过程中, 近 60% 的来访者表示自己没有完全讲真话 。 出现这种现象与国内对心理咨询师的管理有很大关系。 目前, 我国心理咨询师的职业水平评价制度已建立, 但是考试和管理还有待完善 。
3. 2 接受心理咨询的费用不同
国外大多数国家的心理咨询费用主要由企业、 保险公司或政府组织提供。 例如在德国, 个人无偿接受社区心理咨询服务, 费用由政府或慈善机构资助。 心理咨询师会采用精神分析等长程的心理咨询方法, 用以实现促进来访者人格完善的咨询目标。 而我国目前只有两个省 ( 市) 将心理咨询纳入了诊疗项目报销目录中, 其他地区的心理咨询则完全属于自费项目, 求助者希望心理咨询疗程短、 见效快, 因此多采用认知行为取向等短程的心理咨询方法。 此外, 心理咨询自费导致来访者人数少, 心理咨询师的收入低, 从事心理咨询的专业人员流动性大、 职业素养低, 来访者对咨询师不信任, 最终导致恶性循环。 所以, 政府还应该加大对社区心理咨询的财政投入, 尽量满足社区居民对心理服务的需求。
3. 3 更易接受的心理咨询形式不同
以来访者中心疗法为例, 西方多为一对一的个体心理咨询, 强调求助者个人的个性与独立、 个人奋斗与自我实现。 而中国人深受儒家思想影响, 个体具有保守、 含蓄、尊重权威的人格特点, 更加推崇社会取向, 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因此, 利用集体互助的力量和关注集体中个人的团体心理咨询, 作为我国社区不同人群心理 问 题 的 干 预 方 法, 已 取 得 显 著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