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理因素
(1)遗传因素。这主要是指受父母遗传基因的影响而导致的身心发展异常。如多动症、癔病、精神分裂等精神障碍,都同遗传因素有密切关系。
(2)孕期卫生。母亲孕期卫生会对胎儿的脑发育产生重要的影响,从而影响其心理功能的正常发展。具体表现有四个方面∶
第一,孕期营养不良。胎儿脑内 DNA 含量的多少对胎儿脑组织发育的影响极大,因此,我们现在国家推出了孕妇服用叶酸的工程,让各社区负责本社区内孕妇叶酸的补充工作。
第二,孕期的情绪状态。有关研究表明,母亲孕期的情绪不好,使血液中产生一种损伤神经系统的生化物质 (卡泰霍洛明 ),从而导致畸形胎儿。
第三,孕期患病及服用药物, 会导致儿童某些方面心理功能的异常。相关研究表明,如果母亲在怀孕期间患有高血压、肾炎、贫血、关节炎、经常性感冒等,都可能使孩子患有多动症的可能增加。
第四,分娩时,生产过程顺利与否也对孩子将来的心理产生很大的影响。调查表明∶通过产道正常分娩的孩子心理问题的产生要比非正常分娩(难产或通过剖腹产出生)的发生率要低得多。难产儿童暴力倾向问题多,剖腹产儿童耐挫力弱。
(3)生理疾病
学生的身体疾病和外伤、 中毒等因素也会对其心理健康产生一定的不利作用。研究发现,与正常小学生相比,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小学生中,早期患有高热惊厥、 头颅外伤和其它严重疾病的所占的百分比更大些,且差异明显。随着生理疾病的消除,一些心理症状会完全消失。但是,随着疾病的继续进展,心理障碍也会加剧,甚至会出现各种程度的意识障碍、幻觉、记忆障碍、躁动和攻击行为等。
2、社会环境因素(1)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是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幼年或童年在家庭中所受到的影响是一生都无法消除的。一项 12 至 16 岁的学生心理行为问题及其相关因素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与行为问题发生有关的因素包括∶ 父母文化水平低;缺陷家庭 (父母不合或离婚);父母不当的教养方式(对孩子养教缺乏情感温暖和理解、 过度保护、拒绝否认、严厉惩罚等 )。(2)学校教育学校是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 学校和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学校教育活动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直接影响的因素。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比较突出的有以下几方面∶①学校给学生较大的压力虽然党和国家在减负方面尽了很大的努力,但由于各种原因,应试教育仍对学校具有极大的影响。依靠死记硬背让孩子增强应试能力的题海战术, 仍是提高考试分数的有效手段,分数大排队、倒计时、限制一切与考试无关的活动,仍是一些学校提高升学率法宝。这些来自社会、学校、老师和家庭的全部压力最后统统压到了学生身上. 在这样的重压下, 一些学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种种心理问题与障碍。②教育方式与方法的不当。教师是代表国家行使教育权的专业人员,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是包括家长在内的其他人所无法比拟的。教师的教育态度与教育方式对学生的影响是十分明显而深远的。而少数教师自身素质不高, 在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上往往存在一定的偏差,这就会对学生的健康发展造成直接的不良影响。在知识方面,主要的问题是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及其基本特征了解不够,对心理卫生的有关理论缺乏了解, 对心理导、心理咨询等方面的理论与技采了解很少,使得教育方法比较单一,教育效果不够理想。在教育观念上主要是质量观、人才观、师生观、发展观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如不能用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 过分看重分数而忽略其他, 交往中居高临下、专制武断, 不尊重学生的人格。在教育行为上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教育方式方法简单生硬, 有的教师以能让学生害怕为荣, 以能把学责骂、讽刺、挖苦、罚站、罚值日、打耳光、拧耳朵、掐嘴巴,直至拳打脚踢,各种体罚、变相体罚的方法五花八门、层出不穷,严重的有因此使学生致残或致死的。 试想这样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的心理能健康吗?
③班集体中不良环境与风气
班级集体是学生在学校中学习和生活的基本单位, 同时也是学生完成社会化过程的重要条件。 班级中如果存在某些不利于学生发展的因素,将会对学生产牛深刻而持久的消极影响。
1、在班级中部分学生在班级中地位偏低,一些学生在班级中长期受忽视或排斥。容易形成严重的自卑心理、敌对情绪和逃避倾向,可能导致交往障碍或适应不良,与同学关系紧张等。
2、班级中存在的不健康的小群体和严重的欺负行为。如果教师及时发现和解决, 很可能使部分学生产生紧张、 恐惧等不良情绪,导致进一步的混乱。 而到最后,不论是欺负人的学生还是被欺负的学生,都会形成一些不良的性格特征,如蛮横、霸道、怯懦、虚伪等。
(3)社会因素任何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都是在一定社会生活环境中进行,所以人们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心理健康状况必然要受到所在社生活环境的影响。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不同的政治、经济地位往往会对他们的价值观念、 知识结构、交往方式和生活态度等方面产生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在社会转型时期,由于社会竞争加剧,收入差距拉大、社会变革频繁、不稳定因素增多 (如 ∶下岗、离异)、生活压力增大等原因,会造成人们精神压力增大,挫折感增多,不平衡心态比较普遍。此外,由于近年来社会上腐败现象滋长,干群矛盾突出,价值观念冲突导致信仰危机,社会责任感普遍下降,个人主义盛行,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安全感水平下降。这一切都增加了人们的焦虑感, 可能成为导致情绪不稳定的因素。大众传媒中一些暴力、色情、享乐主义、金钱至上等内容的传播、渲
染,对儿童、青少年的心理行为和价值观的发展会产生许多不良影响同样不可忽视。 如江苏调查 60 名有性犯罪的少女, 其 53 名接触过黄色手抄本,占 86.33%。上海调查小学生中大多数希望长大当经理和警察,因为警察能管人,经理有小蜜。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沉溺于网吧、 迷恋于网上游戏或在聊天室里跨越时空的"谈心",已成为引人注目的社会现象。这些现象所引发的心理问题,是当前心理辅导工作应当密切关注的。
上一篇:当前青少年心理问题的现状也思考
下一篇: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