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研究
青少年心理方向
青少年政治心理研究综述
青少年心理方向 2020-03-25 09:04
        相对于政治学科中宏观的国家理论、民主理论 、系统理 论或是中观的集团理论、市民社会理论而言,政治心理学研 究则是一种立基于方法论个人主义之上的较为微观的研究。 关于政治心理对于政治生活的作用,自古以来就有很多论述。 亚里士多德在 《政治学 》一书中指出 :“一种政体要达到长 治久安的 目的,必须使全邦各个部分的人民都能够参加而且 怀抱着让它存在着和延续的意愿。”我国春秋著名政治家和 思想家管仲在 《管子 ·心术》中指出,心安是国安也 ,心治 是 国治 也 。孙 中山在 建 国方略 中提 出 ,心理建设方 略置 于全 部的方略之首,只有解决 了心理问题 ,才谈得上建立中华民 国。“民心思变,则天下易乱 ,民心思安,则天下必治”,我 国古代的政治格言所反映出来的历史发展规律无不说明人的 心理因素对于社会政治稳定的重要作用。
       青少年是一个公民在实现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关键阶 段。青少年,是人类发育过程中的一段时期 ,介于童年与成 年之间 ,通常在 13至 22岁之间。这个时期是人的整个一生 中变化最快的时候。此段时期一个人性格 、认知和世界观逐 步形成 ,所 以这一 阶段青 少年所获得 的知识 、经历 的事情 以 及受到的外界的影响会对其以后的人生产生很大的作用。在 青少年不断的接触社会 ,了解其身处的国家时,它的政治心 理也将慢慢形成,了解青少年的政治态度、政治情感、政治 认知对于地区的管理和政策制定都有长远的影响。
       一 、 国内的综合性研究
       与西方相比,中国在政治心理方面的研究起步比较晚。 在政治心理学方面中国学者中涉足较早的应当是台湾学者马 起华。他在 1982年出版的 《政治心理学 》中分析了政治心 理 学的学科性质 ,指 出政 治心理学具有综合性 的特征 ,并介 绍了一些政治心理学的原则。此外,马起华还尝试着做政治 心理学本土化的工作 ,对从古至今,尤其是国民党的一些政 治人物进行了人格分析。就国内来说 ,直到 20世纪 80年代 末期 ,才接触到政治心理学。
       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内学者做青少年政治心理研究的只 是很零散的在政治心理下的几个维度进行了初步的探索。而 且基本没有涉及到青少年民族间的比较研究 ,在研究上呈现出碎片化,但国内学者在青少年政治心理的青少年社会化、 青少年政治人格以及青少年政治态度都有研究。
       (一 )对青 少年政治社会化的研究 季乃礼 (2013)指出青少年的政治心理研究对于培养未 来的合格的公民具有重要的意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 : 一 是中小学生政治社会化研究 ,探讨青少年接受政治心理的 途径,以及青少年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特点是什么 ;二 是大众传媒,尤其是网络暴力对青少年的影响 ;三是对于游 走在城市边缘的农民工子女、留守子女的政治心理研究。
       张平 (2006)在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的问题上提出了四个 途径。首先是家庭,家庭不管是在青少年的人格塑造还是其 政治行为的形成方面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次是学校,它 相对家庭来说更具有正规性、系统行、全面性。再一个是社 区,社区是在学校和家庭之间有力的补充,最后是大众媒体 , 也是青少年在后天政治行为形成时受影响最大的因素。通过 这些方面将社会的主流政治文化、政治观念和各种丰富多彩 的政治过程呈现在青少年面前。
       朱勋春 (2000)从宏观上分析了我国青少年政治社会化 途径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这些问题先是断 层现象。表现为大学、中学、小学 、幼儿园之间的政治教育 相互脱节。其次是一锅煮现象。青少年政治教育工作缺乏生 动性、吸引力和针对性 ,即在教育的进度、教育内容、教育 对象上实行一锅煮。再次是缺乏系统性。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家庭教育、自我教育相互矛盾 ,反差极大。最后是负效应现 象。即由于教育方式的不当引起了青少年的逆反心理,造成 了适得其反的效果。
       (二 )对 青少年政 治人格的研 究 黄莹 (2004)指出青少年的政治人格同时受到遗传因素 和环境因素的双重影响才逐渐形成的在政治生活中持久稳定 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她认为我国年少年的政治人格的特征有 以下四点 :第一 ,政治评价以实际效用为主,政治行为趋于 理性。第二,青少年的自我和自主意识的拓展 ,反对心理依 附。第三,自主意识和政治参与意识的增强 ,积极参加国家 的政治生活。第四,开放意识强,具有创新精神。
      吴 自斌 (2005)提出当代青少年的政治人格必须根符合 时代的具体要求 ,既要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要符合我 国当前的经济现实。吴 自斌强调了学校在对于青少年政治人 格塑造的重要性。指出以校园为载体而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 , 要在细微处潜移默化的影响青少年的政治思想、政治意识 、 政治情感等方面。要抓住实践这个环节,让青少年多参与社 会活动,广泛的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三 )青 少年 的政 治态度方 面 彭希林 (2012)在研究青少年政治态度时发现,青少年 政治态度是一种复杂的政治心理现象,它具有 :第一,鲜明 的社会政治性 ,也就是说政治态度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 受到外界影响而慢慢形成的。第二,具有显著的针对性,青 少年政治态度的产生大多是针对某一具体的政治事件如一项 政策,或者某一政治角色等。第三,相对的稳定性,指青少 年的政治态度一旦形成便会持续很长的时间。第四,个体差 异性,保持 自身的独立性。第五,较少的内隐陛,青少年倾 向于表达出自己的政治情感,政治倾向。由于政治态度的稳 定性,当青少年产生了错误的政治认知,转变它是很困难的, 彭希林就这点提出了相应的办法 :一是输送新知识。二是改 变不良环境。三是积极参与政治事件活动。四是进行有效的宣传教育。青少年的感情是丰富的、强烈的。但同时具有不 稳定性,而且容易模仿他人 ,认同感强。这些特点都使得以 上转变其政治态度的方法成为可能
      二 、中外对 比研究
      国外对 于政 治心理的研究 ,开展的 比我 国早 ,研究相对 全面,并且多为实证研究,运用大量的数据去分析。形成了 系统 的研 究 。
      Enlau(1959)经过 调查 发 现有 近 一般 (48%)的调 查 对象是在青少年时期形成的政治心理,所以学校和家庭是帮 助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形成正确的政治心理的重要因素。
      叶王蓓 (2012)在针对英 国青 少年 投票率进行研究后发 现,05年在平均 65.1% 的公民参与投票的情况下,青少年 投票率只有近 37%参与投票。造成这一原因并不是青少年 的政治参与渠道的问题,而是青少年对政治冷漠出现的现象。 针对这一问题英国政府作出了相应的改革,开设专业的公民 教育以及学习英国议会历史的课程,如公 民、参与和民族 、 制定法律、议会和政府等等。在学校里会有专门的教学计划 来实施。使得英国青少年能摆脱远离政治的心态。
      阮一帆 (2010)、傅安洲 (2010)、彭涛 (2010)在对德 国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研究时发现 ,德 国在经过上世纪 60年 代的左翼大学生联盟对抗政府的时问后进行了反思,德国的 学校秉承着 “介入”而非形成大学生的政治心理,通过 “政 治课 ”的学习使学生 自己加工 、补 充、表述 、扩展他们 的政 治观。
      BobDixon(1977)在他写的书 《C~chingThemYoung: PditicMIdeasInChildren’sFiction(趁他们年轻 :青少年的 政治心理 )》中提到了青少年政治心理对以后国家政治进程 的重要性,他同时提出构建青少年政治心理最重要的途径就 是学校教育。
       石方军 (2012)指出美国青少年的选举投票率连年降低 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他发现在美 国 1972、1980、1988、1996 这 四年 18到 20岁 的青年人投票率 为 48.3%、35.7%、33.2% 和 31.0%连年降低。美国社会称青少年的这种行为为 “远离 政治”现象。为了消除这一现象美国政府作出了如下努力 : 第一,学校教育为主 ,新型媒体为辅。加强青少年人的政治 认知,树立青少年的政治情感。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树 立美国是 “全人类的代表”的形象。第二,让青少年更多 的参与到政治活动中去。比如在美国每年都会有 “青年电子 选举”,它的宗旨就是让更多的青少年参与到政治活动中来 , 让青少年与政治的距离缩短。第三,加强对平困青少年的救 助 ,美 国的贫 困人 口中有五分之二是青少 年人群 ,只有让他 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他们才能参与到政治活动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