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创作中的青少年心理研究
青少年心理方向 2020-03-26 09:00
动画片作为重要的视觉艺术形式,刚好顺应了当代文化潮 流的发展趋势,因而对当代人尤其是没有背负沉重文化包袱的 青少年的社会生活产生了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创作满足青少年 心理需求的动画片不仅有利于满足他们的志趣和求知欲,同时 对于青少年成长教育也起到重要作用,有利于促进其健康成长。
一、自我认同需要的分析
随着青少年的成长,呈现在他们面前的物质世界的形态日 益复杂,他们开始对自己的内心世界和个性品质方面关注和评 价,外在的表现就是以此来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言行。在这一时期 总会伴随着一种“叛逆”的迹象,他们更希望有自己的私人空间 和自由的思想观点,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但是这一时期青少年 的自我意识始终无法稳定,时常带有片面性、情绪性和波动性。 在此期间青少年的自尊心极强,对他人的评价非常敏感和关注, 别人的一个不经意的眼神或动作就能引起他们内心很大的情绪 波动和应急反应,以致对自我评价产生动摇。而动画作品作为一 种休闲娱乐的方式很容易成为青少年这种感情宣泄的出口。马 克思说过,“人降生是没有带着镜子来的,他是把别人当镜子来 照自己的。”优秀的动画片同样也给青少年提供了一面自我对照 的镜子,一个自我评价的参考框架。因此像校园题材的动画片中 加入搞笑、魔法、旅程甚至变身的动画片就大大满足了青少年的 此类心理特点。比如《灌篮高手》、《水果篮子》等。
二、对团队和交际欲的需求分析
从家庭的襁褓中走向广阔的社会,青少年经常会有孤单、沮 丧的心理状态,一方面对成人的管束开始感到多余甚至厌烦,常 常产生想要摆脱成人监护的思想情绪,认为自己已长大成人,喜 欢自作主张,强化自我为中心,崇尚英雄主义;另一方面,他们实 际中又对父母、长辈又存在着较强的依赖性,从而在挣扎于亲情 的同时渴望真挚友情。传播学者麦奎尔认为,“人际关系包括两 种,一种是‘拟态’人际关系。”即受众对节目出场人物、主持人等 所产生的一种“熟人”或“朋友”的感觉;另一种是实现人际关系, 即通过谈话节目内容,可以融洽家庭关系、建立社交圈子等等。 这时期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和他们的同年龄同志趣的朋友的友 谊增加了, 并且倾向于形成有形的小团体。而影视媒介里这种拟 态人际关系,则是通过喜爱那些可以展现此时成长状态的剧情 或类似个人性格的动画角色去获得青少年受众关注。
三、情感宣泄的需要分析
这一时期青少年的情感逐渐丰富,但是由于社会阅历不足, 价值观尚未成型,他们的自我认知经常与陌生和复杂的社会现 实发生冲突。他们情感丰富、敏感但是情绪不稳,在现实人际交 往中往往缺乏信心,难以决断,生活中一旦遇到矛盾和问题,就 容易感到委屈和不满,常常感情用事,一旦遭受一点挫折就会形 成不信任的印象。
德国心理学家立普斯在研究人类审美实践时曾提出了移情 理论。他认为“人的审美愉悦是通过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到所观赏 的审美对象上实现的。”以这样的理论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一些优 秀的动画作品能够起到励志的作用。正是通过动画片中的励志 主题,青少年可以投射、释放这种情感,感悟个人成长的挣扎与 激情,情感的自然流露与宣泄,才会投入其中获得心理满足。青 少年时期正是自我意识觉醒和确立的关键时期,处在这一时期 的青少年普遍渴望独立和自由,很容易产生对家庭和社会权威 的逆反心理。现代大量的青春动漫之所以赢得他们的喜爱,在很 大程度上也正是因为其具有颠覆性的特点。这些动画片所塑造 的形象,往往不是循规蹈矩、老实听话的“乖孩子”,而大多是言 行叛逆、个性突出的“问题少年”,这恰恰迎合了当代社会年轻人 崇尚自我,张扬个性,不愿束缚的特点。像头脑简单爱惹祸的樱 木花道,不讲理、爱幻想、贪吃贪睡、丢三落四的樱桃小丸子,人 小鬼大,在传统意义上都不值得学习和效仿,但却在青少年中风 行,说明他们确实是通过这些动漫形象实现了自我认同,并对社 会规范进行了质疑和反抗。当然这里所有的质疑和反抗都是在 轻松、幽默和游戏的氛围中实现的,也就是说,动画片实际上是 充当了他们一个无伤大雅的心理宣泄渠道。
青少年正处在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变化的一个十分重要 的、剧烈的、动荡的时期。由于身心方面的发展不均衡而产生情 绪不稳定的现象,在幼稚与成熟的尺度上会有大幅度的徘徊。这 个时期是个体心理迅速走向成熟而尚未完全成熟的一个过渡 期,在心理发展方面更是错综复杂,对于动画作品也有其特殊需 要。若在动画创作中,迎合青少年这一庞大的观众群体,加入适 合其心理发展特点的诸多元素,无疑会达成青少年心理及行为 疏导与创造更受观众欢迎的动画片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