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与地震灾区青少年心理研究
青少年心理方向 2020-03-27 08:43
强烈地震不但会使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而且对 生者的心灵也是一次沉重打击,儿童青少年不可避免地成为心 理的“重灾区”。地震无法避免,而地震带来的后果却是可以缩 小的。如何尽可能地减轻地震带来的危害,尤其是心理危害, 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学校体育在青少年心理发展中具有 独特的作用,本文试图以此为切入点,对地震后青少年心理救 援进行探讨。
1心理危机及其影响因素
地震引起的心理危机是一种严重的心理应激反应。应激 反应强度取决于应激源的量和强度、当事人的主观评价、个人 心理素质3个因素。应激源是指能引起心理应激反应的刺激 物,具有超负荷、冲突、不可控制的特征。地震、水灾、车祸、疾 病等都是非常典型的应激源。主观评价是指当事人对刺激物 赋予的意义,即认为刺激物对自己是“无关紧要”还是“至关重 要”。个人的心理素质就是个人所具有的内在的心理特质。
心理应激反应的发生是刺激物、个人主观评价和个人心理 素质3者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应激源是客观的、外在的因 素,个人的心理素质及对刺激物的主观评价是起决定作用的内 在因素。在内在因素中,个人的心理素质又影响主观评价。许 多研究表明,在遭遇到相同的生活变故时,内向性格的人比外 向性格的人更易出现持续性的和消极的心理应激反应;具有焦 虑特质的人易于产生以焦虑、恐惧和紧张、担忧为主要表现形 式的心理应激,而乐观、大胆、性格豪爽的人即使遭遇比较严重 的生活事件,也不会把问题看得过于严重;具有坚韧人格者,能 够采取积极主动方式来应对环境的影响,引发有利于健康的习 惯改变,从而减少心理应激的负面作用;愉快的心境可以使人 倾向于更多地看事物的积极方面,忧郁的心境使人更多地看到 事物的f肖极方面,从而强化应激反应的强度;低自尊者更倾向 于将自己视为易受外界伤害者,从而缺乏安全感,产生恐惧 反应。
5·12汶川大地震应激源之强(里氏8.0级)、破坏之严重 实属罕见,相当一部分青少年不得不面对失去家人、亲友、同学 和家园的残酷现实。心理素质好的能很快振作起来;心理素质 较差的则无法摆脱地震的阴影,终13沉浸于悲痛、焦虑、恐惧、 惊慌之中,形成心理危机。
2学校体育对缓解地震灾区儿童青少年心理危机的作用
学校体育之所以能缓解青少年心理危机,是因为它能提高 青少年的心理素质,从而改变其对地震的主观评价和态度。主 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学校体育活动可以改善心境温伯格(Weiberg,1988)等 研究认为,一次30 min的跑步可以使紧张、困惑、焦虑、抑郁和愤怒等消极情绪状态得到显著改善,同时使精力感保持在较高 水平。1991年,彼特鲁茨罗对1960—1989年进行的104项有 关体育锻炼对焦虑的控制作用的研究表明,长期的和一次性的 有氧练习均可有效地降低状态焦虑;体育锻炼坚持lO周以上, 可有效地降低特质焦虑。
2.2 学校体育能改善情绪状态 首先,体育运动具有移情作 用。体育活动本身蕴藏着各种刺激,如竞争、冒险、追求不确定 的结果等,能够转移人们的注意力,缓解各种心理压力。其次, 体育具有情感宣泄作用,使沉积在心中的郁闷、痛苦等消极情 感得以释放。再次,在体育活动中能产生一种快乐体验。如有 人把在跑步项目中产生的快感称之为“跑步者高潮”,在游泳、 自行车等其他运动中也同样能产生类似的快感。
2.3 学校体育运动能增强自尊、自信 在进行体育运动和竞 赛时,参与者在身体完成各种复杂动作的过程中、在与队友的 默契配合中、在与对手的竞争拼搏中、在取得胜利的喜悦中体 验成功,增加自我效能感,从而增强自信,实现自尊。Perk等以 30名小学生为研究对象,让他们进行7周运动训练,而后调查 自尊心项目的变化结果,发现实验组的学生自我概念清晰度显 著提高。Gruber(1986)在总结了84项研究论文后认为,自我 概念的变化与游戏和体育课程有关。参加有组织的体育运动 是使小学生自尊得到提高的贡献因素。
2.4 体育运动能够磨炼意志体育运动具有强烈的竞争性, 多以胜负论英雄。因此,体育活动能够培养人敢于面对压力, 敢于挑战自我、战胜对手,并能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不断提高 心理承受能力,做到不屈不挠,愈挫愈勇,从而使自己立于不败 之地。
2.5 体育运动有利于形成乐观、开朗的性格体育运动尤其 是体育游戏具有极强的娱乐性。著名学者麦亦尼认为,游戏和 运动具有启发独创、消除紧张、保持友谊、乐观等心理保健价 值。人们在参与中总是与他人发生着交往和联系,能够较好地 克服孤僻,忘却烦恼和痛苦,协调人际关系,扩大社会交往,形 成乐观开朗的性格。
3 利用学校体育缓解灾区青少年学生心理危机的方法
研究表明.能取得较好心理效应的体育活动应具备下列条 件:一是令人喜欢、愉快和有趣的活动;二是有氧运动或有节奏 的腹式运动;三是回避人际竞争的运动;四是可自定步调的运 动;五是中等负荷强度的运动;六是每次活动时间至少20~30 min。美国运动医学学会、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鼓励所有 美国人每天进行30 min中等强度活动,并提出健身健心活动的 主要原则是:有氧运动,大肌肉群活动规则,重复的方式,每周3 —5次,最好每天1次,每次持续30—60 min,强度达到50% VO:。。(40%~85%V02一),应根据年龄和身体状况安排。每 次活动能量消耗约240~340 keal(1 kcal=4.18 kJ),循序渐 进,然后保持在一定的活动量和强度。
参照上述标准,结合地震产生的心理危机的特点,为了更 好地发挥体育在灾区青少年学生心理救援中的作用,建议在地 震灾区学生复课后一个学年中学校体育作如下调整。
第一,增加体育课的开课次数。在进行科学文化知识学习 的同时,加强对地震灾区青少年学生的心理救援。为此,灾区 学生复课后必须调整原来的课程计划,增加有关心理健康的课程。鉴于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独特作用,建议地震灾区中小 学体育课时数调整为每天至少l节。
第二,调整体育课程标准。在原有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 准的基础上,重点突出心理健康的标准。把培养快乐、自尊、自 信、顽强、合作精神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放在首位
第三,运动负荷的安排。适当地降低教学难度,增加其成 功的机会;运动负荷以中等强度为宜,运动后学生自我感觉良 好,有愉快的体验和对下次参与的期待。
第四,体育教学内容的调整。首先,安排体育教学以体育 游戏为主,运动技术、技能教学为辅,以让学生快乐、培养其开 朗性格为目的,以表现自强、自尊、自信、勇敢、友谊、合作为原 则选择体育游戏。其次,适当增加心理健康保健的相关内容, 教会学生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
第五,授课方法的调整。多用情景教学法.根据游戏内容 虚拟故事情节,让学生模仿扮演角色;技能学习时间每次不宜 过长,以10 rain为宜;练习时多采用竞赛法为主。课堂小结多 用讨论法,让学生交流运动后愉快的心理体验。
第六,教学评价的调整。多采用鼓励、激励性评价,如多说 “你真勇敢!”、“你真棒!”、“你真坚强!”等,不用惩罚性评价, 淡化评价的甄别功能。
第七,因材施教,加强体育教学的针对性。针对心理创伤 的不同程度和情况,采用不同教学对策,重点关注地震中失去 亲人的、性格内向的、焦虑抑郁程度严重的学生的心理变化,对 他们可以暂时不作技术技能上的要求,首要任务是让他们快乐 起来。
第八,有组织地进行课外体育活动。体育教师到活动现场 组织分组,安排内容。由于性格内向、焦虑程度严重的学生参 与体育活动上存在障碍,可安排性格开朗的学生予以帮助。
总之,学校体育在改变灾区学生的心境,培养其顽强、开朗 的性格,降低焦虑状态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丰富多彩 的学校体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缓心理危机。但学校体育只 是地震灾区青少年心理援助的手段之一,要彻底消除地震带来 的心理危机还需要全社会长时期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