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研究
青少年心理方向
从新词新语的产生看青年人的文化心理变化
青少年心理方向 2020-09-18 09:12
      民族文化心理是一个民族特有的民族精神、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 总称。语言的产生、发展、变化、消亡都会受到民众文化心理的影响。词汇 是语言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言中最为活跃、最易受时代和社会感染 的部分,必然带有浓厚的文化内涵。因此新词新语的产生能直观地反应 出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并折射出民族文化心理的变化。
      一、新词新语的界定
广义的新词新语是指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源源不断地进入到一 个民族词汇系统中的新词语。本文特指进入 21 世纪以后出现的新词新 语,这些词语有当部分已经进入 2012 年最新版最权威的《现代汉语词 典》,被学界所接受,有了越来越广泛的受众和使用者。
       二、新词新语的来源
      1.社会生活的热点问题
进入 21 世纪以来,人们的日常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不断进 步,一批反映社会生活热点和热点事件的词语开始出现。如“蓝牙、按揭、 小资、蚁族”、“穿越剧”、“凡客体”、“占领华尔街”、“次贷危机”、“六方会 谈”、“PK”、“山寨”、“艳照门”、“裸婚”、“豆腐渣工程”、“超女”、“蒜你狠”、 “豆你玩”、“将你军”、“留守儿童”、“草根文化”、“失独”、“宅男宅女”、“卖 萌”等新词新语也迅速地扩展与流行。
      2.外来文化及语言的影响
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外族语言中的一些词汇会进入到本族的词 汇系统,如“hold 住”、“至 high”、“闹太套”、“show”、“PK”、“OPCE”、“MM”、 “HSK”、“V 型脸”、“你 out 了”、“很 happy”等。
     3.方言词语的泛化
(1)社会方言词语的泛化 首先是校园流行语。校园此类多带有知识性、规范性、谐趣性和前瞻 性的特点,因而能创造性地更新或创制大量语词,形成独具特色的校园用 语。如形容一个人自恋、自作多情说“你真是孔雀”,骂一个人傻说成“天 才”、“神童”等。 其次是网络用语。QQ、论坛、社区、微博等网络交流手段以星火燎原 之势迅速蔓延,深入到寻常百姓家。人们频繁地在网上交友、学习、游戏、 发表见解,由此产生了极其新颖、极具个性化的新词新语。如“网购”、“网 恋”、“超女”、“拍砖”、“灌水”、“泡菜”、“鸭梨山大”、“神马都是浮云”、“打 酱油”等,由网购派生出的“秒杀”、“爆款”、“麻豆”、“赞一个”等。 再次是行业用语。如投资、理财、炒股等领域的专用词汇“潜力股”、 “绩优股”、“垃圾股”、“基金”、“零首付”被广大民众接受并派生出新义。
(2)地域方言词语的泛化 进入 21 世纪以来,交通条件日益改善,电视网络传媒普遍应用,地区 之间的隔阂被打破,许多表现力丰富的方言词开始泛化,被全社会所广泛 接受。如随着《卖拐》小品的播出而流行起来的东北方言词“忽悠”用来表 示“不择手段的坑蒙拐骗”并具有诙谐调侃的意味。粤方言的“靓仔”、“八 卦”等都是泛化了的方言词语。再如表示拒绝、不要用“表”,表示什么用 “虾米”,表示可爱用“可耐”等词都吸收了方言的读法。
     4.仿造或缩略 仿拟的如“出国热”、“考研热”,“空嫂”、“月嫂”,“科盲”、“舞盲”、“电 脑盲”,“国手”、“国脚”;缩略的如“AA 制”、“AUV(哎哟喂)”等。
三、从新词新语折射出的年青一代的文化心理的变化与 认同 文化心理是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所形成的共同心理,它包 括民族情感、民族价值观念、民族的道德观念、民族审美心理、宗教信仰以 及思维方式、民族性格等等。 中国传统文化中很多观念根深蒂固。如中庸观念、等级观念、群体意 识、家乡观念、家族情感、避俗从雅的心理、带有迷信色彩的忌讳心理等等。 而大量新词新语的产生则让我们见出民众尤其是年轻人的文化心理 的大变化,其中既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更有革新和反叛。就其革新 和反叛而言,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崇尚个性。改革开放以后,中外文化交流不断加强,西方社会的思 想特别是崇尚自我,追求个性的思潮冲击着中华民族传统的群体意识。 当今的中国人特别是 80 后 90 后一代更加注重自我,逆反叛众的文化心 理体现得尤为明显。当下的许多新词新语都有所体现。如“粉丝”代替了 “忠实观众”,“顶你”代替了“支持你”,“卖萌”取代了“作秀”“装乖”,“东 西”变成了带有可爱诙谐色彩的“东东”等。另外,社会下层人员和弱势群 体想要冲破上层社会和强势群体在社会地位、语言运用上的垄断地位,会 出现一种逆反的语用心理。对权势群体的对立与反感、对道德的淡漠,对 自己所处的语言社团自我保全等心理直接导致了大批新词新语的流行, 如“小三”、“恶搞”、“高富帅”、“官二代”、“煤二代”、“穷二代”、“我爸是李 刚”、“羡慕嫉妒恨”等。
    2.对外来文化的认同与追求。当代中国人对外来文化的认同,特别是 以美国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的认可,更是促进了大众向西方学习。在 这个过程中,外域的生活习惯、表达方式、文化礼仪等都可能被吸收。反 映在语言方面,就是大量的外来词开始泛化为新词新语,得到人们的欣然 接受并大力推广,于是这些新词新语便开始在全社会流行开来。如英语 原文单词“happy”、“high”、“show”、“shock”,英汉结合短语“你 out 了”、 “hold 住”、“很 happy”等在年轻人中的使用频率极高。
    3.追求简略化。中华民族是尚礼之邦,由尚礼而衍生出一系列繁琐的 生活礼仪。而今随着现代生活步伐的不断加快,人们不得不丢弃一些繁琐 的生活礼仪,追求经济简洁的生活方式。在言语交际中,往往采用比较简短 的表述方式。如缩略语的广泛使用、复合词代替词组、句子成分的省略、借 代的广泛使用等现象都是语言经济机制的体现。如用“同志”来代替“男性 同性恋者”,用“北上广”来代表经济发达、生活节奏快速的地区,用“VIP”表 示“Very Important Person”,再如“211 高校”、“985 高校”的使用。
     4.追求俚俗化。指运用一些极具地方色彩或社会底层色彩的俚俗化 的新词新语。如“给力”原是方言,表示“给劲、带劲”的意思现广泛用于 “很带劲、有帮助、有作用、有面子”或积极、肯定的态度。如“口耐”(可爱) 中的“耐”就借自天津话中在零声母音节“爱”前加注音素[n];“信糊”(幸 福)借用了上海浦东话、重庆话等方言中 f、h 不分的现象。“噻”、“哈”、 “嘎”等四川方言的语气词也在相当广阔的空间得以使用。在互联网上聚 集了来至五湖四海的网民,他们更喜欢用自己的方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以求贴切亲近、幽默风趣。
综上所述,新词新语的产生和流行折射出年轻人的文化心理的些许 变化。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个问题会越加复杂,有待于我们日后进 一步的研究。